2009年6月13日 星期六
2009年6月12日 星期五
2009年6月11日 星期四
2009年6月8日 星期一
2009年6月5日 星期五
【先天十大智能】
由於先天遺傳及後天環境的不同,每個人十大智能的偏好也不同。先天智能強度大的若加上後天環境明朗開發,那麼當然強者越強。如果先天智能強度小的,若碰上後天環境蒙蔽阻礙之,那麼功能也會漸漸失去。因此適合給予恰當的刺激與鼓勵,避免功能退化是必要的。
其中可以分為:
右腦:
□精神功能:○創造力○想像力○目標力○領導力。
□思維功能:○構思力○凝想力○空間概念。
□體覺功能:○藝術欣賞○體覺感受。
□聽覺功能:○音樂欣賞○聽覺感受。
□視覺功能:○圖像欣賞○視覺感受。
左腦:
□精神功能:○判斷力○意志力○計劃力○管理力。
□思維功能:○邏輯推理○語言功能。
□體覺功能:○操作理解○體覺辨識。
□聽覺功能:○語言理解○聽覺辨識。
□視覺功能:○觀察理解○視覺辨識。
【先天學習類型】
■視覺型-視覺功能強的,喜歡以“看”來做,如果加以培訓不難發展出觀察力、圖像鑑賞等相關之專業能力。
■聽覺型-聽覺功能強的,喜歡用“聽”來做。如果從小加強語文或音樂的環境,那麼不難發展出與語言、音樂相關的專業能力。
■體覺型-體覺功能強的,喜歡以肢體來學習操作而產生記憶,因此在傳統學習環境中常常被誤認為不專心、好動,但如果加以引導卻也能表現傑出。
■構思型-思維歷程強的,喜歡思考、善用心像,很多設計家、數學家、科學家也具備這能力。
■動機型-精神中樞特別發達的,先天潛意識造成以動機為導向,屬於全方位學習者,具領導管理特質。
每個人的智能強度皆不同,及早明瞭及早強化,避免寶貴的功能退化!
【大腦與學習】
在當今社會上,已經不是只要乖乖聽話、一成不變就可以有一片天的時代了,如何發揮腦力,達到父母們與孩子的共同預訂目標,成了最重要的親子課題。
哈佛大學曾對人腦學習方式做過的實驗中發現,大都數的人在學習時,會有五種學習方式:
■認知型--藉由自己發現、自己領悟的方式而學習到新的知識、技能等。
■模仿型--有樣學樣、事後才瞭解的學習,容易受環境的影響,適合以”角色法”角瑔犮L學習新知識、技能等。
■逆向思考型(反應制約)--藉由外在刺激引發本能反應,思維方式與眾不同,適合以”多元方向”學習。
■開放思考型(操作制約)--有教就會,沒教就不會,適合以才藝學習輔導。
■混合型--兼具二種學習風格以上者。
【認識大腦】
(一)皮質
人類大腦的表面被稱為皮質呈現皺褶狀,內含有神經細胞,如果將大腦表面的皮質展平,其面積大約有2500平方公分大小。根據統計,大腦皮質內大約分佈有100~140億個腦神經細胞左右,當大腦皮質愈大所含的腦細胞數愈多;功能也就愈複雜與優越。
(二)新皮質與關聯性腦區
(1)大腦皮質被分成:
A原始皮質及B新皮質二大部分。
原始皮質掌管本能性的功能,例如味覺、嗅覺、生殖、內分泌及維持生命的重要功能。新皮質掌管知覺、思考、創造等功能。
(2)新皮質又分化成:
A較初級功能部份:掌管知覺、味覺、運動等功能。
決定大腦功能的基本單位稱為"神經元",它也是掌管智能主要的單位。人類的腦神經元總數,一出生時就固定,不可能用任何方法增加,而且每年還會衰減約四千萬個。但是初生嬰兒腦重約370~400公克,發育到一歲時增加了一倍,五、六歲時大腦的重量已增加為原來的三倍,與成人腦重約1400公克相差不遠。
(四)大腦發育中所增的重量可能原因:
(1)神經元細胞本身的長大。
(2)供應神經元細胞功能活動的血管與血液量增加。
(3)為了擔負複雜的功能須生成、發展、分化出許多樹狀突起、神經軸突的分枝,及用以聯繫通路與固定、腦組織的神經膠細胞和髓鞘化。
(4)大腦長徑約16-18公分,短徑12-14公分,男性重量約1450g,女性約1350g。
(五)大腦功能~對學習的大幫助
直到最近人類才發現:腦的各種功能是由不同的部位分別負責,而且是以「分散平行處理」的模式象作,不是整個大腦同時啟動發生作用。因此,了解各功能區強、弱、優、劣順序,確實對學習有莫大的助益。
大腦中的新皮質以中心溝、外側溝為界,區分為額、頂、顳、枕四區。其中額葉佔大腦的41%主管精神及思考功能,頂葉佔大腦的21%主管體覺功能,顳葉佔大腦的21%主管聽覺的功能,而枕葉佔大腦的17%主管視覺功能。所以每個人皆可以依大腦各項功能強度而分為:視覺型、聽覺型、體覺型、構思型、動機型等五大類型,也可依視聽體順序而產生最佳內化學習策略。
EQ作者丹尼爾.高曼博士根據保羅.麥克連的「三腦理論」將人腦區分為四個層次:
1.生命層次相當於腦幹位置,又稱為爬蟲類的腦。位於頭顱的底部,自脊椎伸而出,是人類和較低等的動物所共有。
2.情緒層次相當於邊緣系統,又稱為古代哺乳類的腦、亦稱為貓犬腦。人類和其他哺乳類的動物腦內都類似的部位。
3.思考層次相當於新皮質,又稱為高級哺乳類的腦,亦稱為猿猴腦。
4.精神層次相當於新皮質前額葉。為人類所有,負責從事判斷、計劃、深度思考等功能。這部分在人類十幾歲時成長的特別快。
(六)左右腦
在羅傑.史倍力的雙腦論中,他認為左腦的作用是以語言為中心,而右腦的作用主要是以非語言為中心。在現代的腦神經科學中更進一步地發現左腦為數位腦,偏向意識、收縮式的思考方式,以推理、分析、組合的邏輯思維在運作著;而右腦則為類比腦,偏向潛意識、發散式的思考方式,以不合邏輯的想像聯結運作著。在精神方面而言,左腦展現出計劃力、意志力、判斷力、管理力,右腦展現出目標力、創造力、想像力、領導力;左腦主要掌管理性為中心腦,而右腦掌管感性為輔助腦。
愛因斯坦是個絕頂聰明的人,以前人們認為他是個左腦較發達的人,但醫學界根據他的遺囑解剖他的大腦發現,他的右腦比左腦發達。人們往往偏重使用左腦或右腦,以至於很多潛能的能力,以及表像的能力無法無適時發揮。因此在了解大腦的操作後,就更顯得左右腦開發的重要了
【認識醫用遺傳皮紋學】
2. Dr.Galton最早研究各家族之間及不同人群中皮紋與遺傳的關係,因此提出皮紋的科學化分類。
3. Dr.Cummis發現唐氏症群的患者太多擁有特異於常人之皮紋型態,因此建立了皮紋學。
4. Dr.Walker,最先訂出鑑定唐氏症群的皮紋指指標。依其指標即可篩檢出70%之唐氏症群患者。至此,相繼發現其他類型的染色體異常的皮紋樣的特異性。
5.1980年代,由於遺傳基因科技、氣質行為科學及電子印證系統的蓬勃發展,因此使得因材施教量化科學更能比對出遺傳、腦力啟發與行為型態的共同特徵,使教育子女更能科學化。
【大腦學習革命篇】
◆地球上未開發比例最高的地區,就是介於我們的兩隻長朵之間的空間-美國‧漢諾瓦保險公司總裁比爾‧歐布來恩BillObrien
◆人腦是全宇宙中最複雜的一部機器:牛津大學林‧布來克摩爾(ColinBlakemore)出自”TheMindMachine心靈機器
◆了解孩子的大腦及成長的過程和方法,是了解學習的最大關鍵-珍‧海莉智能量表:科學發展過程
智能量表發展緣由
(一)1905年法國教育當局希望解決義務教育制度下所產生之學習潛能”量”的問題,因此產生比西量表(Binet-SimonIntelligenceScale)標準化智力測驗。
(二)1914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,英國倫敦接受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委託,研究孤兒院裡“文化營養”對孤兒整個行為與智能發展的關係。
(三)1916年L.M.Termam主張智力的主要決定力量來自於遺傳,修定為史比智力測驗,以IQ分班。
(四)1940年代智能發展最蓬勃的年代赫布提出智能假說:將智能依不同時期分成A.B.C三項
A.智能:先天遺傳的智能基礎(先天智能)
B.智能:個人日常生活表現的智能(後天智能)
C.智能:由智力測驗測得之智能(IQ測驗)
【多元智能評量的應用】
(一)多元智慧在教學上的應用
運用多元智慧理論來設計教學方法的原則,在於掌握不斷地思考,將過去強調某一智能的學科與教材,轉換調整成另一種或多種智能的教學活動,讓各類優勢智能的學生,都有發展的空間。透過不同的教學策略,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與興趣,提昇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度。
幼稚園的方案或是主題教學課程,強調的正是從孩子的生活與興趣出發,進行統整式的學習,將認知、工作、語文、音樂及常識等科目的學習,都融入遊戲中,設計成能引發幼兒主動學習的活動,這樣不僅孩子能夠快樂學習,教師也能夠從中得到完全的成就感。以協助學生進行國語文的學習為例,「角色扮演」活動能讓學生有機會利用各種不同的溝通方式,來統整的學習國語文,編劇時的「語言智慧」、表演時的「肢體-動作智慧」、小組合作學習的「人際智慧」、背景設計時的「空間智慧」、以及配樂、旁白效果時的「音樂智慧」、安排角色、編排場次時的「邏輯-數學智慧」、在演出後接受觀眾質疑與批判時的反省能力,則是屬於「內省智慧」的部分。為引發學生的多元智慧的成長,教師可以參考下圖,來設計適當的教學活動:
(二)多元智慧在課程統整上的應用
多元智慧在課程統整的運用方式有:
1.指在單一學科內運用多項智慧來教學。
2.科技統整課程:指同時連結幾個學科,統整多項智慧來教學。
3.專題研究:學生以自己的興趣或專長為主,應用多種智慧管導,把不同的學科知識加以統整。
4.學習中心模式:配合教學的單元或主題,將教室依據八種智慧佈置成八個學習中心。
(三)多元智慧在親子教育上的應用
家長可以透過三種方式來運用多元智慧理論,為孩子創造有利的學習環境,引發孩子樂意主動學習的動機:
1.以孩子的興趣為出發點,安排可以提昇孩子某一項智慧的教學活動,如學繪畫、參加合唱團、下圍棋、彈鋼琴。
2.家長可以教導孩子透過多元智慧理論了解自己的強弱勢智慧分佈,更加認識自己,並建立對自己的信心。
3.家長可以視這八項智慧為學習的管道,設計不同的教學活動,讓各種不同強勢智慧的孩子都能夠透過對其有意義管道,經驗「快樂、成功的」學習。
透過巧思,家長可以運用語文的管道,幫助孩子學習國字,運用邏輯的管道培養孩子解題的技巧、運用音樂的管道幫助學科的記憶、運用人際的管道激盪孩子的想像,及運用內省的管道提昇學習動機。
了解多元智慧的內涵與真義,加以適當的運用在學習的方法與內容,引發一個能夠說服孩子樂於主動學習的理由,讓孩子提起其學習的動機,當孩子覺得學習是有用,那麼在孩子整個的學習過程中,將是快樂且成功的。
教育最重要的是教孩子一個終身學習的觀念和「天下無難事,只怕有心人」的學習態度,只要有學習的能力,沒有什麼學不會的,多元智慧的精神正是「一個基本能夠適應生命中新問題和新情境的能力」。心理學家桑戴克曾說:「人類改變自我的力量就是學習,學習可能是自身最深刻動人的一件事。」時代快速變遷,科技力量倍數的變化,智識的多元、多媒、多量、互動網際的傳遞打破了時空的限制,如何啟發學生的潛能多元思考能力的培養,給予正確學習的方式,是一件十分有意義的事情。
在多元化的社會裡,不論孩子的優勢、興趣或外貌是如何,尊重每個孩子的個別差異,讓每個孩子的特質得以發揮,不再單單以學業上的成績,為孩子學習的主要目標,轉而重視孩子多元智慧的發展,培養孩子的信心、動機、努力、責任、主動、毅力、關懷、團隊合作、常識、專注力、及解決問題的基本能力,開啟孩子的內在知覺,幫助孩子建立自我的輔導系統,使他們在遭遇人生各種順逆境時,都能成爲自己生命中的大師,擁有自我輔導的能力,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。
【多元智能評量的意義】
讓孩子喜歡閱讀,樂於主動學習,相信是所有家長和教師的共同願望,培養孩子全人的發展,重視的應該是孩子認知、語言、社會、情緒、生理動作等各方面均衡的發展;此外,培養孩子的美德,奠定孩子未來成就的基本能力:信心-覺得有能力去做;動機-想要完成它;努力-願意認真工作;責任-做對的事;主動-積極採取行動;毅力-有始有終;關懷-關懷別人;團隊合作;和別人共事;常識-發揮良好判斷力;解決問題-將所知和所能化為行動;專注-專心於心中的目標,讓孩子能在人生漫漫的旅程中,圓融的面對困難和挑戰。
基本上,每個孩子都具備有八大知慧,而且每個孩子都會發展出某些特別發達的智慧,並傾向用這些方式來學習,因此教師要能夠觀察出學生們的傾向,並借助他們喜歡的智慧,應用各種不同的教學方式來讓孩子能夠更有效的學習。
多元智慧主要目的在於擴展傳統對智慧狹隘定義,除了語言和數學能力之外,將音樂、美術、體育、人際關係等傳統上不被認為是智慧的層面也包括進來。中國傳統社會普遍存有「萬般皆下品,唯有讀書高」的觀念,因此父母對孩子的認知發展性往往重於其它各方面的發展,結果在孩子的求學過程中,必須犧牲掉音樂、美勞、體育及工藝等課程,轉而用來加國語、數學、英文等。在這種升學第一的社會壓力下,幾乎每個孩子的求學過程,都充滿著壓抑和茫然。目前,隨著社會開放和教育改革聲浪的出現。尊重孩子個別差異與興趣的教育方式,逐漸引起重視,多元智慧的提出,正是給予教育改革一劑強心針。
每個人在發展上都存在著個別差異,藉著教師與家長採取多管齊下的教導,配合孩子不同專長的智能傾向,就能發掘與引導學生尚待開發的智能。多元智慧的好處是老師及父母從孩子能力強的地方著手,培養學習興趣,有了興趣之後,學習不再是苦差事,再推展到別的科目去,「借力使力」透過自己強的部份去把弱的部份拉上來。
【皮紋研究發展史】
1685年-
‧畢德羅GouardBidloo
‧出版第一本指紋圖形書籍。
1686年-
‧大學解剖學教授馬西羅MarcelloMalpighiBarcelona
‧使用顯微鏡觀察指紋並將它編入編年史。
1788年-
梅爾J.C.A.Mayer是第一位指出兩個人的指紋排列不會有相同的情形。
1823年-
‧大學解剖學教授JohnE.PurkinjeBreslau
‧根據紋形將指紋分成九類別。
‧捷克物理及生物家Joannes
‧研究手掌及腳掌紋,找尋與人類進一步之關係。
1833年-
‧解剖學家SirCharlesBell
‧研究完成了手的結構與功能。
1892年-
‧英國學者SirFrancisGalton和CousinofCharlesDarwin,
‧在『指紋』一書中歸納出三個重要的結論:
(1)指紋終生不變
(2)指紋可以辨別
(3)指紋可以分類
‧提出以斗紋、箕紋和弧紋等三種紋形的基本分類法。
1897年-
美國HarrisHawthorneWilder研究手掌的各指區域,並發明了主要紋線索引,奠定了皮紋學完整的系統基礎。
1923年-
KristineBonnevie廣泛性的將皮紋做遺傳研究。
1926年-
Cummings和Midlo首創皮紋學(Dermatoglyphics)這個專業術語。
1926年-
‧美國型態學協會
‧正式將皮紋學提出成為專業研究領域之學問。
1967年-
‧BerylB.Hutchinson提出生理模式研究協會者
‧為現今手相學研討論壇的前身
1981年-
‧RogerW.Sperry教授與其研究夥伴
‧研究大腦的左右腦功能及雙腦理論
‧獲得諾貝爾生物醫學獎。
1983年-
哈佛大學大學心理教授霍華迦納
提出【多元智慧理論】
引起全世界迴響;逐而台灣也於90年推動多元智慧。
1992年-
FrancisGlton發表指紋標示對兄弟、雙胞胎進行遺傳調查,發現指紋在遺傳上,親戚中有其共通性。
我的學經歷
學歷:
(1)勤益技術學院畢
(2)台北醫學大學營養學學分班結業
(3)美國國際應用科學學院結業
(1)聖功企管顧問公司執行長
(2)智積國際公司執行長
(3)中華幼童圍棋發展協會總幹事
(4)中華補教協會理事
(5)台灣幼兒教育協會理事
(6)國立中山大學潛能訓練教育指導老師
(7)擔任國際獅子會等數十家民間機構的教育諮詢師
(8)培訓出多家皮紋檢測單位及數百位專業諮詢師
(9)具有十餘年的皮紋分析經驗,累積數萬筆分析個案資料
(10)美國適性發展協會亞洲理事
(11)北京大學先天智能在線教育講師
(12)美國國際應用科學學院教育諮詢師
現職:
(1)威爾基因科技公司 執行長
(2)中華身心靈健康發展協會 理事長